您的位置:首页> 海外> 【ESG视界】ESG理念的发展演变和展望

【ESG视界】ESG理念的发展演变和展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1-24 09:33

□王晓蒙 付萌萌

ESG,即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在2004年的联合国倡议报告“Who Cares Wins”首次提出该概念。ESG评价体系是衡量企业和组织可持续发展绩效的评价体系,可作为企业长期价值的评判依据之一。ESG投资则是指在投资过程中除关注财务和业绩指标外,将投资目标的ESG 因素纳入评估决策中,以获得更高风险调整后收益为目标的投资实践方式。在经济活动实践中,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引导企业和金融部门合理运用ESG进行生产和投资;企业根据投资者和监管要求及自身发展需求进行ESG治理并向公众披露ESG绩效信息;投资机构则根据投资人价值观或相关的监管要求,将ESG作为投资考量的重要标准。ESG倡议和政策引导,ESG治理披露和ESG投资,三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

ESG相关基础理论

从20世纪早期开始,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社会变化等诸多问题逐渐显现,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众多理论纷纷涌现,从不同角度探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ESG理念正是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逐渐演变形成的,其中较为核心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负责任投资理念、经济外部性理论等等。

“可持续发展”最早出现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在联合国大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中。该报告提出了后来被广为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了环境生态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同经济发展问题的紧密相关性,奠定了ESG的核心基础。很多ESG报告框架在指标体系设计思路上汲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精髓。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理论认为企业目标应有利于社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对其利益相关方负相应责任, 即遵守英国学者艾尔金顿(Elkington)提出的“三重底线”原则(Triple Bottom Line):经济底线,社会底线和环境底线。利益相关方是指所有可以影响或会被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所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包括了股东和投资者、员工、监管部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顾客、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等等。利益相关方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即是对各方利益的综合协调,可获得全社会的综合最大利益,该理论为企业进行ESG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议题、社会议题和治理议题,统筹兼顾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利益相关方所关注问题的分析和沟通后来成为了ESG治理和信息披露实践的核心内容。

负责任投资(Responsible Investment)或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等是金融和投资领域里在可持续发展趋势下迅速兴起的理念,提倡在考察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考察财务收益,也要考察其社会和环境影响。该思想的出现更为久远,其定义和理念的演变迭代更为频繁。最早的可持续投资思想可回溯到数百年前即已存在的不同宗教里的道德投资(Ethical investing)观念。欧洲可持续投资发展论坛Eurosif 在2016年提出了“社会责任投资”的定义:道德投资、负责任投资、可持续投资以及将投资者的财务目标与他们对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的关注相结合的任何其他投资过程。联合国负责任投资组织(PRI)则在2019年提出了对“负责任投资”更加清晰的描述,认为“负责任投资是一种旨在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纳入投资决策的方法,以更好地管理风险并产生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明确阐明了负责任投资过程与ESG的关系及ESG对投资成效的影响。在PRI的推动下,投资实践中运用ESG评价体系的方法越来越多地被接受,ESG投资也逐渐成为了各类负责任投资理念的代名词。

另外一个对ESG体系发展应用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是庇古(Pigou)于1920年经济外部性理论(Externality)。该理论认为,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生态环境资源作为一种产权不明晰的公共物品,与此相关的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解决,而是需要通过外部手段进行干预调节和管制。目前各国广泛实施的排污费的收取,碳排放权交易等都蕴含着经济外部性理论的思想。目前各国监管机构和行业协会引导推动ESG评价体系的推广也是该理论的直接应用。

ESG理念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ESG理念融合了多年来各经济相关部门(农工商等产业部门,金融投资和政府监管)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可持续发展理念奠定了ESG的总体框架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负责任投资理念分别为生产部门(企业)和金融投资部门践行ESG提供了支撑依据,经济外部性理论为监管部门合理制定政策以引导ESG的推广、促进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ESG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近几年来,ESG在中国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ESG的理念与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协调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两山”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都强调了经济发展同社会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并举的基本方针。中国近年来颁布的如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一系列政策,特别是“双碳”宏伟目标的提出,都极大地促进了ESG理念和方法在中国的推广。

同时,ESG在中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广也需要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经济体系在发展速度,监管环境和力度,所有制结构,企业治理习惯,金融行业结构和业务流程习惯等众多方面,都有显著的特色。ESG理念在中国的落地必然需经过符合适应中国特点的本土化过程。这同时也为ESG理念提供了更广泛和多样化的实践应用场景,为ESG理论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更大的空间。

方兴未艾

ESG理念是在过去数十年人们不断探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凝聚了众多领域理论研究的成果。ESG潮流在全球方兴未艾,对于ESG理论的研究也正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而不断深化和丰富。ESG在中国庞大复杂且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的推广应用也必将为ESG理论发展提供更丰富和多样化的场景应用和实践支撑,为全球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更多经验。

(王晓蒙系瑞士中国学人科技协会副主席、评安国蕴首席技术官兼ESG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付萌萌系评安国蕴ESG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