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要闻> 【深读】年轻人还会待在保险一线吗?

【深读】年轻人还会待在保险一线吗?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1-21 07:56

编者按:

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如何看待和选择保险这个行业?那些年轻从业者有哪些经历和心路历程?

岁末年初,《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历时半个多月,采访了20余位从一线大城市到十八线小城市的保险一线80、90后,他们有的在寿险公司,有的在财险公司,也有的在中介公司。本文从一个个真实人物故事写起,期待展现在保险业转向高质量发展和保险回归保障本源大背景下,他们作出的努力以及从业心态。

□记者 朱艳霞

乔欣然是一家中小寿险公司的营销员。入行3年,她尝尽了酸甜苦辣,在2021年实现了人生飞跃。凭借出色的业绩,她的职位已经达到了其所在公司销售序列的最高层级,收入更不用说,远超同龄人。

“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们公司是3个月考核一次,业绩完成得好可以从初级连跳几级,直接升到高级,不合格的话则会降级,收入也随着级别变动起伏很大。”乔欣然的经历代表了保险一线人员的生存方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岁末年初,《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了从一线大城市到十八线小城市的保险一线的80、90后,他们有的在寿险公司,有的在财险公司,也有的在中介公司。这些年轻人的选择与奔波,或将从那种看不见的维度影响行业的未来发展。

入行

在保险一线工作的内勤和外勤,构成了保险公司在城市和县域的先头部队,市场份额也是靠这些人一个点一个点打下来的。

年轻人选择保险一线这样一份工,要么是喜欢挑战,想多挣些钱;要么是在身边人的建议和影响下入行。

其实,乔欣然的选择一开始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毕业后,她曾就职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稳定但是收入不高,一年后便离职了。

在朋友的介绍下,乔欣然成为一名保险营销员。“我妈说,一个小姑娘找个稳定点的工作就行了,为啥非要做销售。但是我在那份工作中好像看到了未来几十年的样子,没什么挑战。我就是想多挣点钱,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好。”她说。

与乔欣然不同,韩立上大学便选择了保险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亲戚所在的大型国企,位于北方某三线城市。“家里有好几个亲戚在保险公司工作,且是国企。从亲戚口中我了解到,保险公司的福利待遇比公检法、银行还要好,一个哥哥说过一句话,‘保险公司除了媳妇不发,什么都发’。”就这样,带着家人期待和现实考虑,他直接进了保险公司。

后来,韩立经常调侃,自己的经历与哥哥说的恰恰相反,“除了发个媳妇和任务,什么都没发”。他谈了一个本单位的女朋友,后来结婚生子。

此前很长一段时间,保险行业内存在着一定的销售误导,为了业绩夸大功能,为了让客户满意送礼物——于是就有了“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的说法。

换一个角度分析,保险公司一直在努力提高行业地位,也一直在努力培养更专业的销售人员。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业者依然会遇到一些行业鄙视。

乔欣然坦言:“不熟的人问我做什么工作,我都告诉他们做金融。再细问,我就说负责给银行培训,不会说自己是做保险。别人一听卖保险的,就不愿意跟你做朋友。和比较熟的朋友就会如实告知,也会向他们科普一些保险方面的知识。”

黄晓敏曾经是媒体人,目前已在某外资保险公司做了3年营销员。“我也有心理障碍,之前怕拒绝,怕发了信息没有反馈,但调整方式方法后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家人支持我的转型,表妹也因为我的原因入了这一行。”黄晓敏说,因为收获到了越来越多的信任,就不能辜负这些客户所托,更希望自己的坚持、奋斗能成为孩子的榜样,以后孩子来做“保二代”。

李兵大学期间就开始做保险兼职,算上那段时间,他已有9年保险销售经历。如今,他不但做到了某大型寿险公司的销售主管,还带了一个4人小团队。“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挣钱,想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房买车”。

1993年出生的李兵做到了,年收入200万元,积累了1000余名客户,每年销售保险的保费超1000万元,可谓“人生胜利组”。然而,他依然觉得没有安全感,“因为寿险营销员普遍没有五险一金,缺乏保障”。

考核

“刚开完会,明天一早还要出差。”前段时间,记者给张蕊留言约采访,到了晚上11时多,才收到她的回复。

张蕊是一家大型寿险公司的营销员,在南方某二线城市工作。入行两年多,她好像习惯了这个年底年初特殊节点的忙碌。“开门红冲刺这段时间,我每天都睡不足5个小时,像打了‘鸡血’一样,一早到公司打卡开晨会,然后就开始拜访客户,运气好的话签单。有时候饭都顾不上吃,想要完成业绩指标没那么容易。”电话那旁的她也不忘给自己打气,“做哪一行不辛苦呢,我还要再努力一些。”

保险公司一切都按业绩来说话,“保费”这个考核指标,每位一线人员都无法绕过去。不仅有张蕊这样的外勤,还有为销售提供支持的内勤,包括培训、组训、综合管理等岗位。

在某外资寿险公司从事个险培训的袁雅莉告诉记者,培训岗的考核更具体一些,对每个月的结训人数、转正率、开单率都有严格要求。“这份工作底薪不高,这两年受疫情冲击,公司业绩一般,所以我们能拿到的奖金也很少”。

近年来,保险业一直大力倡导“保险回归保障”,很多公司都对高价值产品加重了考核力度。

“长期以来,银保渠道的定位是销售简单易懂、高收益的储蓄型产品,很难销售复杂的高价值的保险产品。这两年,公司设定的高价值产品的销售额度一直在增加,我们也在尝试通过新的产品计划、活动方案给到渠道,来提高此类产品的销售。”王亮在大学毕业后进入某国有保险集团,6年来一直从事银保渠道销售支持,已经从专员、主管晋升为高级主管。

在工作中游刃有余的王亮也会有职业倦怠期。“就是在季度业绩冲刺的时候,每天都要加班、‘打鸡血’,很烦躁。”他说。

在财险公司工作的考核压力同样很大。梁勇是某大型财险公司四级机构经理,在他眼里,这个行业的业绩导向性太强。“我们身上扛着月度、季度、年度考核指标,每年的指标都在增加,比如2021年完成了100万元保费,2022年就会给到你120万元保费任务,车险市场的保费增长空间有限,公司之间的竞争又异常激烈,这个年不好过呀。”

严格的考核背后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特别是对寿险营销员来说,有人一年赚几百万,也有人几个月都开不了一张单。

与乔欣然同在一家公司的周瑾面临另一种选择。“我的销售方式并不是以成交为第一目的,更多是在和朋友探讨保险这件事,相当于是带着话题去拜访朋友,对促进销售成交的环节并不重视。”他坦言,这其实与保险销售的培训目标背道而驰,他自己在销售方面的进取心不够,这份工作或许并不符合他对职业和生活的规划。

去留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很符合对保险营销行业的描述。再加上这两年疫情影响,保险公司日子都过得比较艰难,一线人员特别是寿险营销员更是大幅脱落。

杨宇凡刚入行,目前在某县城的寿险公司做培训。“我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主任,早上去开晨会,先是介绍产品,然后给销售人员打‘鸡血’,做做操,载歌载舞。晨会结束后,我跟着主任跑客户、送保单,时不时还得去营销员家里给他们打打气,因为他们的流失率着实太大,也许昨天还在一起手舞足蹈,今天就脱离组织装作和你不认识了”。

进入保险行业后,韩立一直努力工作,一路晋升,从服务渠道到了销售渠道任职。“岗位上升以后,工作中遇到一些与自己三观不太一致的情况,不得不下达的违心指令越来越多,我选择了辞职。”韩立举了一个案例,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被公司业务员因为增员压力和政策吸引增到了保险公司,不用考试,仅凭一张身份证就成了公司销售人员。他的土豪亲戚买了巨额保险,成为这个新人的业绩,这位销售人员就成了披红挂彩、到处上台分享的精英。结果,不到一年,这名“精英”就因完不成任务离职了。

有的人因为工作太辛苦选择离开。“主要是个人身体上的原因,当初进公司的时候低估了全城跑外勤对体力的要求。而且不只是签单之前去拜访客户,当客户需要理赔的时候,更是不能耽误,去客户那取资料,有的还需要去医院帮客户复印病历等等,工作量挺大的。所以,我对这个行业干了10多年甚至20年的一些老同事挺佩服的。正好有家互联网公司找我,我就离开保险业了。”周瑾说。

亦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坚持下去。

3年来,乔欣然没有固定的工位,到所在的营业部便是开会、拿合同、办保全手续。银保渠道的销售岗不被允许在银行驻点销售,只能给银行理财经理做宣讲,用尽可能简单的、通俗的表述把产品特色介绍清楚,而当银行理财经理需要帮助时,她便要第一时间回应,“不然,就会错失很多单子。”乔欣然说,银行网点不只卖一家公司的产品,而各公司的产品同质化很高,这对她的专业知识和服务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要对产品的方方面面特别熟悉,才能在了解客户需求时迅速做出一套产品方案。做到这些还不够,还要足够快”。

她每天穿梭在几个银行网点之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突然接到银行理财经理的电话,要给客户做一份产品计划书,在吃饭时和地铁上算好的,最虐的是在大街上,只能站在路边打开电脑工作,冬天又很冷,有一次她还和保安大叔借用保安亭做方案。

“虽然辛苦,但是我挺适合这个行业的,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乔欣然对当前的工作很满意,丈夫是同行,有共同话题,父母也接受了她的职业选择,她近期的目标是争取进入管理序列,自己带团队。

王亮则认为,当你熟悉了一个工作后,就会本能地觉得工作绝对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换工作的话要重新学习、重新适应环境。“能在一个岗位上做深的话也挺好的,我所在的销售支持岗直接推动业务发展,算是价值比较高的一个岗位。所以,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想法。”他说。

2021年,保险独立代理人发展提速,部分公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独立代理人管理机制,对独立代理人的招募、经营管理等都形成了较规范的体系。“人生胜利组”的李兵已经跃跃欲试了。

“希望独立代理人能尽快发展起来,我自己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当于经营自己的企业,但又不用开发产品,也不需要自己管理,还能享受一定的税费优惠,我们的未来也会更有保障。”李兵说。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记者冀晓航、谭乐之、李梦溪对本文亦有贡献)

王梓/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