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数字经济引领普惠金融更趋亲民化

数字经济引领普惠金融更趋亲民化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1-20 08:53

2021年,我国不断完善国内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明了未来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方向。

□顾雷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不断完善国内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7.8%,产业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全球领先,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但同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诸如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甚至有着扩大趋势,尤其是社会低收入群体的数字经济红利需要更大释放,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有待进一步满足。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明了未来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方向。就普惠金融而言,运用数字化更好服务百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应该成为“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的一个中心任务。

第一,促进智慧、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

数字化可以有效推进教育、医疗、抚幼、文体、助残等民生领域普及应用,推进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影剧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共享公共服务空间,短时间内扩展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互联网+公共服务”领域,提升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第二,运用数字化手段建设“双优”美丽乡村

数字技术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快速提升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场景化、智能化、线上化运营能力,开发“数字助农取款金融服务点”,提升农村偏远地区农户、涉农小微企业和私人农场数字网络覆盖水平,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诸如数字乡村将为农产品市场提供一个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24小时市场”,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无人农场进入大众视野,电商+移动支付+物流网成为各地农户破解生鲜农产品“卖难”的重要方式,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综合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涉农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金融可得性和满意度,让摆脱绝对贫困的农村转变为金融环境、生态环境的“双优”美丽乡村。

第三,营造社区数字化服务机会均等环境

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可以提升家政服务、医疗应急服务、点餐配送、小区治安等数字支撑程度,让数字基础设施更广泛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推动购物消费、社区体育健身、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场景供给和数据共享,用数字将文教、医养、体医、文旅融合起来,完善智慧化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推动社区公共服务的所有成员机会均等,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体验到数字生活的快乐,让所有社区居民都可以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金融服务。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共资源共享复用。

第四,数字技术解决特殊人群“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技术可以提升信息无障碍建设效率,提升特殊群体的数字化感应能力。针对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人群或轻微智障人员,大数据、客户移动终端、APP等数字技术可以在远程开户、线上支付、网络支付等方面提供更加简单、方便的服务,解决大多数老年人甚至是所有家庭成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窘境。按照适老化要求开发出更方便化、精准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产品,不仅解决老年人、残疾人或轻微智障人员使用不足、效率不高和安全不够问题,也让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文化程度不高人群分享新技术、新工具、新产品,让被数字金融体系排斥的人群重新纳入金融体系,缩小数字鸿沟,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范围和普及效能。

第五,发展数字化养老产业

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养老问题,养老费用问题又是重中之重。利用数字技术可以提供包括储蓄、融资、保险、理财在内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让所有老年人尤其是低收入老年人群有机会利用金融工具为自己积累养老财富。同时,围绕着养老产业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可以建立涵盖养老、医疗、保健、卫生、药品、服务等要素的“健康档案云空间”数据中心,对海量、多维养老健康档案、服务档案进行大数据管理、分析与应用,强化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供需对接,为养老产业提供“一站式”大数据信息服务,方便老年人居家使用和操作,让老年群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第六,扩大数字信息个人征信适用范围

当今社会,如果每个人都有统一的信用评分,不同的分数获得不同的贷款金额,就能更好解决个人、个体工商户、农户融资难问题。当然,这必须扩大数字信息适用征信业务范围,重新扩展个人征信体系。为此,人民银行曾多次强调将“替代数据”纳入征信监管,利用替代数据为金融和经济活动提供信用管理服务。因此,百行征信、芝麻信用、金蝶征信在开展B端个人征信业务时,完全可以利用替代数据积累海量用户信息,挖掘个人信用轨迹,比如那些在商业银行没有任何信贷记录的人群,可以在互联网金融科技企业数据中发现有用信息,诸如交通、生活日常消费、商场消费、餐饮以及网络购物数据,使用这些海量的“替代数据”进行个人、企业信用评级、个人/企业分析画像的大数据风控新兴业态,利用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等信息形成个人信用构架,用大数据架起数字普惠金融与征信业务之间的互利共生桥梁,可以满足个人征信业务发展需求,成为借贷业务的数据支撑,提高普惠金融运行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