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专题】回顾2021:“双碳”引领新升级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专题】回顾2021:“双碳”引领新升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1-18 07:43

编者按:

2020年9月,中国正式提出“双碳”目标,社会经济开始绿色转型升级。其中,绿色金融对“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2021年,“双碳”引领了我国绿色金融升级;2022年,绿色金融的发展在质与量上均将得到提升。

□刘锦涛

回顾2021年的绿色金融发展进程,无论是绿色债券新目录、碳市场启动,还是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碳达峰、碳中和理念可谓始终贯穿其中,金融业的绿色升级对于中国碳达峰路径规划和碳中和路线图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初,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中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作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引导金融资源不断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以提高金融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为中国“双碳”目标百万亿资金需求开启绿色投资的大提速。

2021年绿色金融重点成绩

当前,我国绿色融资市场以债权类融资为主,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市场持续蓬勃发展。根据央行提供的数据,2021年中国绿色融资继续保持了过往的规模和增速。截至三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季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积增加2.74万亿元,从而预计年底将超过15万亿元,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6.98万亿元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总余额的66.9%。

根据兴业银行提供的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6136.50亿元,较2020年的2242.74亿元增长了173.62%,绿色债券余额突破万亿元,且信贷状况整体良好,尚未出现违约案例。其中,碳中和目标提出后,绿色债券市场迎来创新发展。2021全年我国共发行碳中和债券203只,发行规模为2608.94亿元,占整体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比例高达42.52%。

绿色基金也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继续优化绿色融资结构。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三季度末,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公私募基金数量现存近1000只,规模合计7900多亿元。其中,公募基金190多只,管理规模4100多亿元;私募基金800只,管理规模3700亿元。

此外,绿色保险越来越受到各大保险机构的重视,当前多家头部险企在绿色保险方面均已取得积极进展。

根据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的重点成绩,可见绿色资金对“双碳”目标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具备碳减排效益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权开始占据主流,且2021年新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更是增加了部分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项目并删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项目,使得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从支持节能环保全面升级为支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双碳”目标已逐渐成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项顶层目标指导。

发展现状

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中国绿色金融现状呈现良好态势,从央行支持到地方发展,碳减排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为“双碳”目标重要的政策和市场工具。

第一,“双碳”目标进程按照各省市地方经济发展阶段和特色分别开展,不是同时完成,也不是同步完成。地方绿色金融发展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绿色金融深化改革创新试点和“双碳”试点,例如添加新批次的绿色金融试点地区,以及在各部委指导下添加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发展总结地方绿色金融经验,为地方“双碳”目标进程和绿色融资创新提供重要机遇。

第二,碳市场发展与绿色融资工具创新相结合,同时带动企业碳排放核查核算、环境信息披露、银行绿色金融业绩评价等联合发展与协同增效。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21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高达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碳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不仅带动了国内温室气体减排和高排放企业绿色转型的步伐,也通过碳市场金融创新为过往绿色融资项目缺乏资产抵押和收益权抵押的短板提供了弥补,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碳市场相关的融资产品,将资金进一步引入更大范围的绿色发展领域,且银行信用评估模式(包括对企业和个人)也正逐渐转型。同时,碳市场将碳排放在企业生产和融资中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使得碳排放和金融体系的关联密切加深。7月22日,央行正式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并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且央行自7月1日起施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多种政策综合考虑,碳排放、环境披露、绿色金融业绩评估等相结合,表明金融机构正在注重评估绿色资金对于碳减排的真实支持作用,碳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动不断加强。

第三,央行对绿色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更精准、更直达,这体现在对“双碳”目标的针对性上。2021年,央行设立了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向金融机构指引了绿色金融的投资方向,以后或将逐渐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项目的碳排放数量以及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相比于绿色债券募资,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作用更为精准直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继续关注三大问题

2021年绿色金融保持了国际领先态势,诸多成就可圈可点,同时也需要继续注重部分重点问题的改善和升级。

第一,在碳中和与绿色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绿色金融应当高度重视风险防范问题。首先,碳市场刚刚开始,保持碳价平稳和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是未来企业减排和国家“双碳”目标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其次,中国气候转型期间存在的气候风险是绿色金融不得不面对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能源清洁化趋势和中国对煤电高度依赖之间的矛盾下,绿色金融如何稳定支持能源转型但避免系统性风险;最后,从中央提出纠正“运动式”碳减排问题也可以看出,尽管中国绿色融资历年保持高增长态势,但绿色金融也需要避免“赶风口”问题,防范绿色资金过热,应追求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益和质量。

第二,应注重发挥绿色金融的普惠性,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自然人等群体。绿色金融的普惠性是央行以及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未来将要陆续开展的重点工作,而普惠型绿色金融面向的对象,例如自然人、中小微企业、农户、低收入群体等,恰恰是在气候变化中最需要绿色金融提供支持的群体。在绿色信贷活动中普惠型群体面临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逐渐通过绿色数字科技来改善。数字技术不仅可以为生产过程赋能产业低碳和能耗管理,也可以为融资过程赋予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绿色模式,最基础的是金融大数据实现个人和企业碳账户的统一管理,推动绿色金融实现普惠性。

第三,绿色金融是全球化的,我国应当逐步实现绿色金融“走出去”。中国绿色融资工具仍需要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提高绿色金融标准和分类的国际化程度,目标是带动国际投资和开辟市场,最终推动21世纪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也是金融话语权,其首要内容是标准的话语权,包含绿色融资工具标准和绿色项目分类标准,前者决定了“钱怎么来”,后者决定了“钱往哪花”。中国推动绿色金融标准“走出去”,将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合作国家的绿色融资带动作用,并真正做到引领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进程。

(刘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