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记者观察:“算法”也要有“章法”

记者观察:“算法”也要有“章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1-14 22:03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李梦溪】

提到“信息茧房”概念,很多人并不陌生。这个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信息茧房”的形成,与算法息息相关。当前,互联网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阶段,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被算法主导。换句话说,每个个体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信息茧房”。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人们的需求被快速地、准确地满足,算法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提高了各类效能,实实在在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但随着算法的日益强大,用户的需求也被“过多”地满足了。有可能只是误点一个操作,但算法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迅速匹配了不必要的“私人订制”,随之就会不断为用户推送同类型视频、商品或相关信息。在已形成的自身“信息茧房”中,一般人很难逃离算法信息的轰炸。甚至有一些企业利用个人信息搞大数据“杀熟”,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实行“价格歧视”。

知乎论坛的话题“你是如何突破‘信息茧房’的?”有将近30万的浏览量,这说明人们对算法这种类似于“霸凌”型的铺陈信息已经开始有了反抗和自我觉醒的意识。与此同时,针对算法等不合理应用,国家也从政策层面协助人们摆脱“算法”的控制。

2022年3月1日即将实施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有效规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的推荐活动。《规定》明确,用户可以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此外,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算法”的“章法”,有效遏制了“杀熟”之风,也将算法滥用扼杀在源头,保护了广大网民的切身利益,促进了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