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提升民企融资“获得感”

【深读】提升民企融资“获得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1-13 09:06

编者按: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及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激增,民营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部分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财务制度不健全的特点,也让企业融资成为一道难题。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获得感,成为摆在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机构担当】在“对的时点”遇上“对的银行”

□记者 仇兆燕 实习记者 许予朋

“鞋子合不合脚,穿鞋的人最清楚;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直接。”2021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满意度连续3年持续上升。其中,在各种融资渠道中,企业对获得银行贷款的满意度最高。

满意度提升的背后,离不开贷款政策的支持与银行机构的长期经营策略。通过金融创新,银行正将金融服务不断扩面,并逐渐做至精微。

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

“在‘对的时点’遇上‘对的银行’,这是很重要的事。”一位民营企业主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提升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对于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2021年10月,网上一篇题为《孤岛求助——鼓浪屿家庭旅馆的困境与希望》的求助信引起了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的关注。厦门鼓浪屿的家庭旅馆经历三波疫情冲击后,营收呈现断崖式下滑,经营者们万分焦急。据建设银行厦门市分行介绍,该行组建了民宿企业金融扶持攻坚团队,一次次登岛针对每家家庭旅馆经营的不同情况,逐一商讨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2021年11月初,已有多家鼓浪屿民宿企业获得了建设银行的授信支持,金额合计570万元,平安度过“至暗时刻”。

与鼓浪屿家庭旅馆经营者面对的“生死存亡”不同,在重庆经营着两家酒店的黄先生2021年面临缺少资金翻新酒店的问题。“酒店经营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且经营利润通常会再次投入于设备更新等,经营者自有的可作为抵押物的资产并不多。”黄先生表示。

2021年,酒店需要进行提档升级,黄先生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融资渠道。针对黄先生的需求,浙商银行通过引入当地国有担保公司,解决黄先生面临的担保、抵押物不足问题,为酒店翻新批了资金。“目前,浙商银行已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并与多家担保公司实现线上同步申贷资料,客户只需一次申请、一次签约即可。”浙商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企业也可能因突发状况遇到现金流紧张的窘迫。2021年11月初,四川一家主营智能软硬件设计研发的科技型民营企业中标了1600万元大额订单,可是当时用于原料采购的资金却不够。针对这一难题,四川银行在沟通了解后,向该公司发放200万元“天府科创贷”,为客户顺利交付订单提供了资金支持。

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凤竹纺织”)已与兴业银行携手走过30年“风雨”。“一直以来,兴业银行不断根据企业需求,做好信贷业务延续,确保了凤竹纺织的流动资金安全。”兴业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民营企业中的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客群分散,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往往因条件高、手续多、流程长等因素,较难满足其金融服务诉求。”采访中,交通银行有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如何高质量、低成本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触达更多小微企业,这是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的关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创新。

一方面,银行通过银政合作,提升金融覆盖面。比如,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与全国工商联展开合作,通过共享资源、共建生态,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融资覆盖面。兰州银行与省市就业部门合作,推出针对甘肃省境内从事个体经营、合伙创业或者组织起来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的创业担保贷款,加大对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强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客户,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可降低银行获客成本和企业融资成本。

“兰州银行依托大型核心客户,对企业贸易全流程进行管理,将本行的信贷资源向贸易过程延伸,从而在低风险状态下实现对中小企业的便利化融资。截至2021年12月末,兰州银行已累计向200多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1494笔,金额达37.62亿元。”兰州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大湾区,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渣打中国”)副行长兼企业、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部联席董事总经理谢雯指出,当地拥有约300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有着发展供应链得天独厚的产业土壤。目前,渣打中国与深圳本土供应链金融科技企业联易融合作,为当地大型建材家居产业集团链属中小型供应商提供更低成本、更便捷的融资方案。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也在尝试为企业的共性问题提供集中解决方案。杭州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浙江民营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经营上的不确定性加大。2021年,杭州银行相继推出跨境电商收结汇、一键汇等创新结算产品,并通过贯彻外汇联络员工作机制、开发线上平台、上线外汇衍生专项授信额度等举措,帮助企业主规避风险、保住利润。

打通银企信息壁垒

采访中,多家银行表示,在支持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仍是困扰商业银行的主要矛盾。

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民营小微企业不了解、不相信自身可以触达银行的优质信贷资源,错过了主动对接银行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持续信用评价的机会。

“银行缺乏全流程识别客户、识别风险的真实系统数据资源支持,对企业数据获取门槛高、成本高、风险高,部分民营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可信度较低,这就可能出现授信不足或者过度授信的问题。”上述负责人表示。

目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通过与第三方合作,从而打破“数据壁垒”。

“交通银行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引进外部数据,上线多场景、多主题智慧拓客场景;结合内外部大数据信息,形成综合化视图,支撑贷前调查,并用于风险评估与信贷决策。”交通银行有关负责人说。目前,该行抢抓政府数字化转型机遇,重点选择数据归集度较高、客户流量较大、运营较成熟的平台项目合作,在此基础上完善企业客户视图和信用评价体系。

四川银行积极与税务、环保、法院等部门对接,了解企业纳税、员工社保、环保、失信和失信被执行等信息。“根据相关信息,更快、更准地为企业画像,从而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四川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现阶段各部门间信息尚不完全联通,无法形成有机、统一、全面的信息网络,金融机构进行数据采集时面临较大难度和较高成本。”建设银行普惠部有关负责人指出。此外,多家银行强调,目前,由于缺乏规范的数据应用机制、应用规则以及相应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银行仍需在此方面重点发力。

(本报记者李林鸾、胡杨、于晗对本文亦有贡献)

【监管引领】北京银保监局:坚决打破“隐形门”

□倪卫东

近年来,北京银保监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银保监会指示精神,带领北京银行业保险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帮扶民营企业纾困、化解股票质押强平风险、支持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做实“六稳”“六保”各项工作,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坚定工作使命感,强化监管引领。要求各金融机构一把手主抓民营和小微金融服务工作,加大重点领域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强金融助企纾困力度。除常规通报、约谈等措施外,该局主要负责人带头通过各类展览、展会、座谈加大惠企政策宣讲力度;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见面会、园区宣讲会等活动百余场;联合辖内银行实地走访民营企业,送金融“服务包”上门。

二是坚决打破“隐形门”,健全政策体系。督导辖内银行完善贷款审批机制,坚决杜绝对民营企业设置差异化审批条件等行为。先后研究制定30余份专项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纾困、首贷、续贷、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细则。2021年联合相关部门印发《进一步完善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行动方案(2021-2023)》,进一步健全中长期政策体系。截至2021年11月末,辖内银行民企贷款余额达到1.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95%,其中信用贷款占比19.49%,较年初提升5.68个百分点。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难点痛点。在全国率先搭建续贷中心、首贷中心,2021年整合升级为贷款服务中心,解决企业过桥倒贷难、首贷获得难、确权融资难、知产融资难,以“货比三家”的方式,推动实现申请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压缩,有效带动全辖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业务发展。建设金融专网,实现全辖不动产抵押登记线上办理、政府政务信息全面共享助力银行信用贷款发放,做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推动北京营商环境切实改善,世界银行评价“信贷获得”指标已攀升至第一名。

四是坚守风险底线,实事求是开展纾困。督导辖内机构积极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给予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支持,2021年前11个月,累计为3.46万户企业办理贷款延期还本付息683.77亿元。对于出现临时困难的企业,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下,积极协调推动银行机构扩大授信规模,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对于已出现风险但积极自救的大中型民营企业,确保不简单抽贷断贷,牵线搭桥加强银企沟通,创新替代方案,稳妥化解风险。

下一步,北京银保监局将持续推动优化首都营商环境,助力民企发展。引导银行持续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强化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积极与相关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健全纾困帮扶机制,切实提升民企融资便利度。

(作者系北京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


【监管引领】宁波银保监局:持续优化地方金融生态

□吕碧琴 戴翔 本报记者 胡杨

宁波是一个民营经济高度活跃的城市,全市有超过100万户的民营市场主体,创造了63%的GDP和87%的就业。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是银行保险机构服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银保监会党委,对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营商环境,而好的金融生态则是对好的营商环境的最重要诠释。宁波银保监局始终围绕“公平竞争、防险纾困、合规守信”的目标,抓重点,出实招,持续优化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让银行保险机构在服务民营企业的过程中愿意作为、勇于作为。

其一,抓“政策重检”促公平。部署机构落实制度“大梳理大重整”专项工作,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相关要求,全面审查内部授信政策、承保理赔规则、考核体系等制度规定是否存在所有制歧视性条款,排查重整涉嫌歧视条款或规定30余条,保障民企金融获得的公平性。推动“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活动,持续治理金融市场乱象,针对违规增加融资成本、违规损害消费者权益等重点问题,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4项次,合计罚没3767.76万元,维护了良好市场秩序。

其二,抓“联合会商”促帮扶。坚持“分层组建、分批递进、分类施策、分项融合”原则,有序推进债权人委员会工作,委派观察员,督促债权银行会商求同,同进共退,提升对重点企业的纾困化险实效。组建债委会479家,涉及贷款余额3502亿元,扎实推进第三批联合授信试点工作,16家联合授信试点企业授信额度达4621亿元。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调研收集的企业诉求及时响应解决,对接“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和“8718”平台(“帮企一把”公共服务平台)帮企业解难题。

其三,抓“打逃防赖”促守信。配合公安、法院等部门,深入推进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2018年以来累计排摸线索1022起,公安立案侦查68起,挽回经济损失30亿元。完善失信名单共享数据库的前置应用,提升行业性联防联控实效。联合法院、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自动履行正向激励和信用修复机制,指导辖区银行机构推出“诚信履行贷”,对法院信用修复名单内的民营企业不纳入负面因素评估。

未来,宁波银保监局将继续聚焦“我为企业解难题”,在攻坚克难中提质增效,在履职尽责中为民解题,优化民营企业金融营商环境,促进宁波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专家观点】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构建金融支持民企发展长效机制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 温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发挥起“五六七八九”(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从2013年的50%左右下降至2018年的25%左右,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严重不匹配、不适应。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

监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支持力度。3年来,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面扩、价降、结构优化”,融资环境逐步改善。截至2021年9月底,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3.1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15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有贷款余额的民营企业户数7762万户,较2018年末增加2584万户;新发放的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3%,较2018年下降1.6个百分点。2021年11月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果显示,银行贷款政策落实持续向好,有48.72%、41.35%、17.95%的样本企业可以分别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获得贷款,近九成样本企业表示最近一笔银行贷款综合年化利率低于8%,其中利率低于5%的企业接近60%。民营企业融资获得感明显增强。

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更承受着国内疫情反复、外贸不确定性上升、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挑战,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截至2021年9月末,我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188.42万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占比约为28.18%,较2018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左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占比14.7%,普惠小微贷款中信用贷款占比也仅有17.4%,仍然偏低;民营企业贷款以短期贷款为主,存在“短贷长投”现象,容易发生流动性风险。

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首先,要切实转变理念,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不能存在歧视和偏见,从“要我做”转向“我要做”,这也是商业银行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表现。其次,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不是采取运动式、阶段性支持,而是把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与自身转型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生共荣。最后,要改革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数字化运营水平,提高风控能力和水平、优化绩效考核制度,确保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率、信用贷款比重稳步上升。

可以预见,随着政策和机制的日益完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民营经济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将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