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一线>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普惠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仍有待解决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普惠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仍有待解决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1-12-16 20:51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许予朋】

12月16日,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在“2021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IFCFI”上发布了《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近5年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政策引导体系设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机构专营体系、金融改革试验区先驱探索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成就。但目前,普惠金融的供需双方不平衡问题仍有待解决。同时,随着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在直接融资、保险、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也显现出来,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掣肘。

地区、群体差异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报告》指出,地区和群体差异仍是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因素。

课题组调研发现,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较为活跃,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相对抑制。农村地区相关制度和保障的匮乏导致了金融发展受限,而往往在欠发达地区金融需求较少,农户普遍认为没有生意就没有贷款需求,不敢贷、不愿贷的排斥心理导致农户没有意识到利用金融杠杆融资可以扩大再生产进而致富增收。

同时,《报告》认为,以农民、个体户为代表的微弱经济体内部差异也导致长尾端仍受到金融排斥。课题组在四川彭州、江西赣州等地调研发现,农业投资存在自然灾害和市场价格波动的两大双重风险,金融机构会优先款贷给风险更小、投资生产周期更短的第二、第三产业,再对第一产业进行授信。江西赣州的脐橙种植农户的无收入生产周期长达两年。虽然国有银行在县域甚至乡镇一级有服务机构,但在没有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贷款可获得性较低,大多数农户的融资供给方为地方法人机构,但贷款额度仍不能满足其需求。

此外,《报告》提示,保险渗透率不高、直接融资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也让普惠金融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CAFI 课题组在四川成都、山东临沂、江西赣州等地调查发现,政策性农险可以普遍覆盖大田作物,而非主粮作物和特色化农险相对缺乏。参与访谈的350位农户购买农险比率仅为23%,渗透率较低;43% 的未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户表示,未购买是因为没有听说过农业保险。

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继续下沉发展,金融能力建设任重道远。对此,《报告》表示,普惠金融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引导性政策机制作用下形成一个包容性的,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和互补性特征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进而提供全光谱、灵活、稳定、便捷的金融产品,向不同的生命周期和金融需求微弱经济体提供服务。

对于银行业,《报告》建议,银行需要关注不同生命周期和规模大小的微弱经济体特征,提供支付、信贷、投资三大金融功能的综合服务。特别是地方性法人银行,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上,要充分立足于地方产业特色和人群特征,坚持立足当地,对当地微弱经济体深入了解,为县域和乡镇的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对于保险业,《报告》认为,保险公司需要对微弱经济体,特别是灵活就业群体,提供适合且合理的服务和保障。保险公司可以考虑与灵活用工平台合作推出针对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险产品,引导灵活就业群体积极参保,从而帮助灵活就业群体获得更加稳定的收入、更完善的金融服务,退休后经济来源能够有所保障。

此外,《报告》强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首先要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金融科技企业逐渐与金融业务相融合,从助贷、助存等前端业务的合作,逐渐向风控、数据、管理等中后端业务合作迁移。将微弱经济体通过互联网平台产生的信贷数据纳入征信,能够有效解决“征信白户”问题,提升传统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