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海外> 【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展望(一)

【亚洲金融观察】“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展望(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1-11-18 10:06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一带一路”合作委员会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的整体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沿线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资金融通方面,“一带一路”金融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跨地区、多层次的资金支持和综合金融服务,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主要成果

合作领域日趋广泛。经过多年努力,一个覆盖政策、业务、专业服务的多层次、跨领域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已基本形成。政策合作方面,各国相关机构在“一带一路”金融监管框架下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制定指导规则,优化政策框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业务合作方面,各类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广泛运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工具,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有效提高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供给,形成了良好的金融合作生态圈。专业服务方面,相关机构围绕支付结算、咨询服务、投资保护以及纠纷解决等重点领域,加强优秀经验分享与交流,着力提高服务的专业性与针对性,为各类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与主体日趋多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国家和机构加入“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扩大了“一带一路”朋友圈。“一带一路”金融合作机制从最初政府主导的双边形式,逐渐成为容纳各类主体的多边形式。这些主体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仅有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咨询等金融行业机构,也有国际组织、地区组织、行业协会等多边机构;不仅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各类参与主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区位、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有力地支持了“一带一路”投融资服务。

合作模式日趋成熟。着力防范金融风险,出台“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提升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管理能力。着力推进普惠金融,加大涉小涉农信贷投放,推广大数据风控、移动支付等成熟技术,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更好地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鼓励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产品创新,搭建英中绿色金融会议等国际交流平台,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金融合作的深度有待提高。一些金融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区域金融合作的实际落地和执行水平不足。例如,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脱贫任务依然严峻,亟须加强普惠金融方面的合作。但相较于其他领域,普惠金融的合作项目落地数量较少、落地时间较短、覆盖面较窄,各国在这方面的沟通交流也不够充分。此外,现阶段“一带一路”区域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非金融直接投资与企业兼并收购,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早期风险投资、PPP模式合作等融资形式仍有待进一步打通与建立。

沿线国家投资风险仍然较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少国家经济发展落后,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外汇风险、运营风险、资产保值增值风险以及税务风险是最受企业关注的几类风险。就政治风险而言,“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一方面拥有特殊的资源能源和区位,处于大国利益角逐的中心地带,另一方面内部不稳定因素较多,长期受到本国内部政治纷争以及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影响,政治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当这些国家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分歧时,会给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带来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投资风险。

基建项目盈利模式有待改善。“一带一路”项目极大地改善了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为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能。然而,“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周期和投资回收期相对较长,精准地预测资本和现金流需求以及长期盈利模式的困难度较高,需要大额、中长期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而这一特点一定程度上收窄了这些项目的盈利空间。虽然中资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吸引更多元化的主体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或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才更有利于实现“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管控。

国际性金融机构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国际性金融机构在跨国经营方面拥有较丰富的经验,较为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但是,由于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较高、基建项目回报周期较长等原因,国际性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均不及中国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也有待提升。

疫情下“一带一路”金融机构的抗疫合作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疫情限制了人员物资往来,重创了国际贸易与投资,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疫情之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捐款捐物支援抗疫工作,并迅速采取多种举措应对疫情对金融机构影响,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有效保障了金融供给的“生命线”。其中,以亚投行为代表的多边金融机构“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向遭受疫情冲击较大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以“资金融通”保障其他“四通”,为沿线国家克服疫情影响,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信心、增添了力量。

在中国,金融行业协会通过发布行业倡议书、开设行业抗击疫情专栏、持续发布行业抗疫动态等形式积极引导本行业金融机构抗击疫情,采取相关措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以优质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倡议书,持续统计银行业信贷支持抗疫数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出《动员证券行业力量 同舟共济抗击疫情》倡议,积极推进证券行业切实发挥专业优势提供融资支持;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倡议全体会员单位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工作,号召开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为疫情防控提供专属保险产品和服务;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倡议基金行业向武汉等湖北重点疫区捐赠,为抗疫类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发动期货行业力量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倡议,号召期货行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疫情防控纾困解难。各类金融机构响应行业号召,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驰援抗疫前线。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捐款23.72亿元、捐物超1533万件,证券业金融机构共捐款捐物超5亿元,基金机构共捐款捐物4.8亿元,保险机构共捐款捐物3.48亿元。

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华金融机构也纷纷慷慨解囊,为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提供了重要支持。

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中国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抗击疫情提供了重要资金物资支持。中国银行业协会于2020年3月发布了“紧密携手,团结合作,为国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金融支持正能量”倡议书后,多家中资银行积极响应。